不改變就是滅亡!傳統媒體「凜冬將至」?

在數位浪潮不斷拍打之下,近年傳統媒體宛如落日中的餘暉,用盡最後力氣在那一抹紅中奮力掙扎。除了電視收視率不斷下降,包括30年歷史的英國《獨立報》,喊熄燈後轉戰數位媒體;香港《太陽報》也宣布於四月開始暫停出版。種種紙媒倒閉潮現象,可以套句HBO熱門美劇「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中,北境臨冬城史塔克家族的族語:「Winter is coming」(凜冬將至)。

傳統媒體似乎即將走入冰河期,為了尋求生存,如何跳脫傳統媒體的窠臼,並成功轉型走出自己的路,是近年熱門討論的議題。但對這項演變,或許也可以嘗試擺脫悲觀的角度,如同知名作家,也是新媒體《報導者》的共同創辦人張鐵志所說,「數位時代雖然帶來威脅,但相對也帶來新的可能性。」因為有了新興的數位化工具,媒體的內容更多元、呈現方式更多變,甚至也不再侷限單一讀者,對於傳統媒體來說,改變,未必是壞事。

擁有多種角色、投身於各類媒體之間,能書寫搖滾樂與社運之間的關係,能評文化、政經時事,地域橫跨台港、中國與全球。即使張鐵志的身分多變,不變的是,他對於媒體轉型的躍躍欲試,與挑戰讀者極限的天性始終如一。「文章難道一定要輕薄短小?美國曾經做過一項調查,最常被搜尋到的其實是長文章,因為沒價值的短文都淹沒在茫茫網海裡。」大量為了博取點擊率的文章散發出去後的瞬間,其實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張鐵志於今日「台灣文博會文創趨勢國際論壇」中,談論新舊媒體的轉變

圖片來源:Yvonne H.拍攝

從《報導者》中動輒上千字的文章,來挑戰讀者對於文章篇幅的忍耐極限後,張鐵志發現,其實新時代的讀者,對於有質感的深度文的確具有渴求,「就算他真的看不完,讀完前幾段覺得內容好,就會直接分享出去了,有空再來細細品讀。」內容的重要性,確實還是閱聽者決定停留與否的關鍵要素。

報導者》致力於公共領域深度報導及調查

圖片來源:報導者網站 

有深度的議題,除了長文章之外,當然也該發展成影音。在每天面對車禍、暴力、正妹美食、阿貓阿狗的新聞荼毒下,除了民眾不斷發出難道「台灣無大事」的疑問;政論節目從外太空談到內子宮的怪象,也讓許多媒體人暗自搖頭。在這樣的環境下,便催生出了《政問-Talk to Taiwan》,一個希望透過人物對談直播,來集結成台灣的政策備忘錄。透過十幾位新媒體、新創、設計,以及線上直播平台LIVEhouse.in 的聯手合作,在週四晚上邀請各界名人及政治人物對談,並開放網友同步加入線上討論。首集邀請台北市長柯文哲談論台灣醫療、健保亂象,引起許多共鳴及關注。

《政問》今晚邀請行政院政務委員 蔡玉玲談論虛擬世界的法規

圖片來源:《政問-Talk to Taiwan網站

顛覆傳統媒體的想像,張鐵志運用數位新科技,竟讓看似日落西山的媒體轉變成嶄新的潮流,究竟在媒體轉型上該把握什麼要點?

1.最重要的,還是「好內容
2.包裝,好內容也需要經過設計排版,另外這時代幽默感也很重要。
3.去尋找說故事的可能性,要讓讀者走入你的世界。
4.適時「挑釁」讀者與觀眾,永遠投其所好,只會淹沒在洪流之中。真的想要有影響力,就要去刺激觀眾的喜好。

張鐵志說,就像Apple的廣告口號「Think Different」,不照規則來的人,才能把人類推得更前面,「有句話說,只有瘋到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時候,你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改變不一定是壞事,縱然方向可能看似與眾不同,只要帶給社會正向的力量,相信臨冬城的酷寒雪地,也會被龍族的烈焰化出一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