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台灣是全球胃藥使用量名列前茅的國家之一,健保資料顯示國人一年吞下超過 20 億顆胃藥,平均每人一年就用掉 100 多顆。許多人看診時習慣要求「順便開一顆顧胃的」,甚至出門必備胃散、咀嚼錠。但藥師提醒,長期依賴或錯誤使用可能不僅無法保護腸胃,反而延誤潰瘍、逆流甚至胃癌等更嚴重疾病的診斷。
多數民眾把所有「白白小藥錠、胃散、胃乳」都當成胃藥,但其實分成五大類:制酸劑、胃酸分泌抑制劑、黏膜保護劑、含局部麻醉成分胃藥、海藻酸鈉製劑。
制酸劑常見於胃散與咀嚼錠,可立即中和酸,但需與其他藥物間隔至少 2 小時,長期服用恐造成胃酸過低,引發消化不良或細菌增生;胃酸分泌抑制劑則需醫師處方,若自行停藥會影響潰瘍修復。黏膜保護劑與海藻酸鈉皆要特定時機服用,否則效果大打折扣。藥師強調:「胃藥也是藥品,錯誤搭配反而讓藥效失靈或造成便秘、腹瀉等不適。」
不少人把胃痛、逆流當成老毛病,習慣先吞幾顆胃藥頂著過一天,但這些症狀也可能是潰瘍、慢性胃炎、十二指腸問題,甚至胃癌的警訊。藥師提醒,若症狀超過 3 天仍未改善,或出現體重下降、吞嚥困難、黑便等異常,務必立即就醫。日常也應少量多餐、戒菸酒、減少咖啡汽水攝取,多休息減壓,才是真正的「顧胃」。正確用藥、諮詢醫師藥師,才是避免腸胃受傷的唯一方式。
新聞來源:ME 生活|ME 美醫誌授權 請勿轉載
作者資訊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25-11-25報新聞借鏡歐盟日韓標準建構跨領域數位安全網 台中市政府啟動「AI/Deepfake 防詐戰略」
- 2025-11-25報新聞台中中山醫學大學今(25)日以「做對的事」為精神,啟動「圖書館週暨世界愛滋病日系列活動」。校方以一座大型扭蛋機作為開幕意象,象徵社會應重新抽取關於 HIV 的新答案。活動集結書展、影展、VR 體驗、資料庫檢索與遊戲化教材等多元方式,期望讓年輕世代以生活化、公衛視角理解 HIV,而非停留在過時的恐懼想像。衛福部疾管署署長羅一鈞、愛滋病護理學會與懷愛協會等公衛與臨床專家均到場支持,強調「U=U」國際共識已讓感染者可如一般人生活,社會更需以科學取代污名。 第二段|教育 × 醫療攜手,打造「不標籤化」友善校園與就醫環境 中山醫大董事長周英香指出,愛滋迷思背後往往源於恐懼,因此學校與附設醫院共同推動不標籤化溝通、優化就醫流程,讓感染者能安心接受醫療服務。校長黃建寧補充,該校 26 年前支持成立「中華民國台灣懷愛協會」,是中部最早投入愛滋醫療諮詢與陪伴服務的 NGO,每年仍投入百萬元經費挹注防治工作。他強調,在 HIV 如慢性病般可穩定控制的時代,教育端更需透過科學、資料庫資源以及 VR 反向體驗,讓學生理解感染者的心理壓力與社會偏見,這也是醫學人文素養的重要基礎。 第三段|從卡牌遊戲到篩檢倡議:以生活化衛教引導學生理解公衛責任 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理事長柯乃熒表示,本次展出的「HIV 生存戰」卡牌遊戲,由護理專業團隊與學生共同研發,能以遊戲方式吸收原本艱澀的感染途徑與治療流程。系列活動也包含電影《藥命俱樂部》放映、闖關遊戲與 HIV、C 肝、梅毒三合一篩檢,推廣「一生至少篩一次」的健康概念。懷愛協會理事長、也是中山附醫感染科主任的李原地強調,友善醫療需從教育端扎根,讓學生在進入醫療體系前,即具備尊重隱私、無歧視與同理心,使友善文化真正落地。
- 2025-11-25報新聞SaaS市場潛力上看10兆美元 凱鈿蘇柏州:AI驅動垂直產業無人化自動處理
- 2025-11-25報新聞吃藥一定要配胃藥?錯了!專家揭最危險迷思:害你越吃胃越糟












-366x243.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