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破框共譜時代新聲 臺灣美術新貌獎登場

藝術破框共譜時代新聲  臺灣美術新貌獎登場

報新聞/中部特派員鄒志中報導   「城市隙光,未竟詩章…」在瞬息萬變、重構不斷的當代,藝術是人們探問世界、定義自我的深刻對話。「2025臺灣美術新貌獎」年度盛典,已於日前在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隆重揭幕,並將持續展出至2025年10月19日。本屆展覽匯聚46件精彩入選作品,涵蓋影像、裝置、水墨、新媒體…等多元媒材,生動呈現當代藝術家如何從日常生活的微觀縫隙中,拼貼出屬於個人與時代的「未竟之詩」。頒獎典禮已於日前圓滿落幕,廣邀台灣各界藝文人士共襄盛舉,分享創作歷程與得獎喜悅。

臺中市文化局長陳佳君表示,「臺灣美術新貌獎」深耕藝壇逾二十載,自2000年創立以來,不斷與時俱進。尤其自2016年起,更秉持「不限年齡、不拘媒材、不設尺寸」的開放宗旨,打破傳統框架,旨在激發藝術創作的無限潛能。本屆作品表現令人為之驚艷,開創藝術視野新格局,其中更有年僅16歲的創作者入選,足見新貌獎在引領藝文潮流、孵育新銳方面的重要意義。當作品結合現代科技、裝置藝術並邀請觀眾參與互動時,不僅突破了傳統的「觀看」模式,更創造出全新的藝術體驗與感動。陳局長也代表臺中市長盧秀燕,向所有得獎者致上誠摯感謝,肯定他們以豐沛多元的創作,展現臺灣當代藝術的強勁能量。

本次徵件共收到135件作品,經由七位重量級評審團歷經三輪嚴謹審議,最終脫穎而出一件「新貌獎」與三件「評審團獎」。這些獲獎作品皆以創新語彙深刻回應生活與現實,挑戰觀眾對藝術的既定想像,為當代藝術注入活水。

本屆最大獎「新貌獎」由藝術家蔡瑜的《吾名是》摘下桂冠。他巧妙運用街頭招牌、鏡面與微縮景觀,重構了一座既熟悉又疏離的城市意象。那些曾經存在卻被遺忘的空間與人群,在招牌的隱喻中甦醒;而鏡面則映照觀者自身,召喚對城市記憶的片段回憶。夜色背景下,喧囂退去,只留下靜謐的凝視與深層思辨。作品以極簡語彙傳達宏大意涵,獲評審一致高度肯定。

三件「評審團獎」亦各具特色:

簡祐呈《實際的空性》:引領觀者透過VR技術與3D掃描,從飛行視角深入一個自然與廢墟交織的虛擬境地。在缺乏明確敘事的情境中,觀眾拾取異物、拼湊碎片,展開一場充滿詩意的數位時代漂流,重新思考虛實之間的界線。

方世河《遇見源頭》:以水墨菊花、柚子皮與鐵絲建構立體裝置,展現對材質的細膩掌握與獨特詮釋。作品象徵創作與生命的回返歷程,技法與直覺的交融,如同一首淡雅卻蘊藏深刻情感的詩句。

莊駿良《植入程序》:描繪科技高度進化後的末日景象,十四隻擬態生物在展場中無序擴散。作品細節精緻,卻在螺絲關節等非有機構造中,透露出虛構的本質,引發觀者對生命定義與科技倫理的深層反思。

臺中市文化局進一步補充,歷年入選作品的共同特點是跳脫學院美學與單一媒材的限制,呈現出一種「未修琢」的原始個性——敘事不受制約、媒材不受拘束,卻因此流露出真實與不確定性的藝術生命力。除了獲獎作品,展覽中還可見以聲音、氣味、植物為素材的裝置,或結合AI與數位語彙所構築出的新感官圖景。在這裡,藝術不再僅僅是「觀看」,而是誠摯邀請觀眾「參與」、「共感」與「提問」,激發更多元的對話與省思。

「2025臺灣美術新貌獎」不只是一場藝術競賽,更是一個讓藝術與世界脈動交會的現場。這場展覽,亦是所有創作者對時代發出的集體提問:「藝術」是為了完成什麼?還是為了不斷想像什麼?誠摯邀請您蒞臨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親身感受這場視覺、聽覺、乃至心靈的豐盛饗宴,一同從這些作品的縫隙中,看見這個時代的「未竟之詩」!更多展覽資訊,歡迎至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官網(https://tcsac.taichung.gov.tw/)查詢。

據了解,頒獎典禮與展覽開幕盛況空前,臺灣各界貴賓雲集,共同見證臺灣當代藝術的蓬勃發展,包括: 臺中市文化局長陳佳君、評審團召集人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系教授莊明中、評審委員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榮譽教授洪根深,以及多位藝術家出席。立法委員蔡其昌、顏寬恒及臺中市議會副議長顏莉敏、臺中市議員陳廷秀服務處亦特派代表蒞臨現場,獻上對得獎者的榮耀與祝福!

藝術破框共譜時代新聲 臺灣美術新貌獎登場

​ 

作者資訊

鄒 志中
鄒 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