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崑富 金管會壓力測試出爐 八家金融業者未過關 整體體系仍具抗壓力

呂崑富 金管會壓力測試出爐 八家金融業者未過關 整體體系仍具抗壓力

呂崑富-金管會壓力測試出爐-八家金融業者未過關-整體體系仍具抗壓力

呂崑富 金管會壓力測試出爐 八家金融業者未過關 整體體系仍具抗壓力

在美國前總統川普重返政壇後,市場擔憂其貿易保護政策可能再度引爆新一輪關稅戰,對台灣經濟及金融穩定帶來衝擊。金管會近日針對 38 家本國銀行與全體產壽險公司進行「壓力測試」,以 2024 年底的財務資料為基準,模擬嚴峻甚至極端的經濟情境,檢驗金融業在資本面是否足以承受風險。結果顯示,共有 三家銀行與五家壽險業者未能達標,合計八家必須提出增資、發債或改善資產負債的方案,大股東勢必承擔補強責任。

 

雖然部分業者未過關,但金管會強調,整體金融體系的抗壓能力仍屬穩健。

銀行局副局長王允中指出,此次測試已納入川普關稅政策可能造成的經濟衝擊。三家未過關銀行的主因,在於假設關稅戰重創實體經濟,導致信用風險損失放大。不過,目前已有一家銀行完成增資,另外兩家則計劃於年底前完成發債,資本水位將逐步補強。

 

在保險業部分,壓力測試納入 2008 年金融海嘯以來的複合情境,包括股市、匯市劇烈波動及利率變化。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表示,五家壽險業者未能過關,主要原因在於其資本適足率(RBC)與淨值比原本就偏低,承受市場震盪的緩衝力不足。尤其當股匯市出現劇烈下挫時,對資產配置高度集中於海外或長年期投資的壽險公司衝擊最為明顯。金管會已要求相關公司在董事會審議後,提出具體補強計畫。

 

所謂壓力測試,可視為金融業的「模擬考」。

銀行必須符合普通股 7%、第一類資本 8.5%、資本適足率 10.5%、槓桿比 3% 的最低要求;壽險業則需維持 RBC 200% 與淨值比 3% 以上。此次測試分為輕微與嚴重情境,涵蓋總體經濟、金融市場波動以及作業風險等因子。結果顯示,38 家本國銀行在嚴重情境下,平均普通股權益、第一類資本、資本適足率及槓桿比分別為 9.41%、10.58%、12.35%、5.44%,雖然較正常情境下顯著下降,但仍高於法定標準,顯示整體銀行業仍有緩衝能力。

 

至於保險業,此次測試特別增加了「流動性風險」評估,以檢視保險公司在大量理賠或資金挹注需求下,是否能即時支應。結果顯示,壽險業平均 RBC 仍達 245%,淨值比 6.1%;產險業則分別高達 419% 與 29.4%,遠超過法定最低門檻。整體而言,除了個別公司需要補強外,金融體系在嚴苛條件下仍維持穩健。

 

知識傳媒 貸款達人 呂崑富認為,壓力測試揭示兩面向:

一方面,部分金融機構的資本基礎確實偏弱,必須藉由增資或改善投資結構來強化體質;另一方面,台灣金融體系整體仍具有相當的韌性,即使面對國際貿易摩擦或市場劇震,也不致立即引發系統性風險。總體來看,金管會此番測試不僅是例行檢驗,更是對未來潛在風險的預防性管理。八家未過關業者需提出強化方案,雖然短期內會讓大股東承擔壓力,但長遠而言,有助於提升市場信心。金融業能否在政策推動下持續改善,將是台灣經濟能否穩健面對外部挑戰的重要關鍵。

閱讀原文

延伸閱讀:

​ 

作者資訊

M傳媒-賣厝阿明 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