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 長者就業困境嚴峻 1919食物銀行成最後防線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 長者就業困境嚴峻 1919食物銀行成最後防線
3年前朴子恩典1919服務中心陳星光牧師開始關懷阿蘭與先生也申請了1919食物包
圖: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提供

台灣自2025年初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比例突破20%。雖然政府積極鼓勵銀髮族延緩退休,善用經驗智慧貢獻職場,而銀髮勞動力也確實以年增5.52%的速度成長,但高齡就業的景況卻日漸嚴峻。

根據衛福部2022年《老人狀況調查》,65歲以上人口中僅有13.40%持續工作,其中超過一半(50.55%)因經濟壓力,而不得不就業。但多數長者僅能找到清潔、保全、外送或其他臨時性低薪工作。雖然部分職務依法應納入勞健保,但對零工與平台工作者而言,保障往往不足;再加上體力消耗大,工作常因健康不支而中斷,讓生計更添不穩定。如在基督教救助協會「1919食物銀行」服務的受助戶中,這樣的情況就甚為明顯。
長者受助戶逾四成失能 僅一成半能穩定就業

70歲的王明每天照顧失智的妻子並包辦所有家務
圖: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提供

根據《2024年度1919食物銀行分析報告》指出,在5,917戶食物包受助戶中,高達38.28%為65歲以上長者,而其中45.56%完全失能無法工作,另有9.98%因需照顧家人而難以就業。更令人心疼的是,逾15%的長者即使身心狀況不佳,仍需被迫外出工作。其中僅有1.5%能穩定全職或固定兼職,其餘14.53%只能依靠

臨時工維生,收入極不穩定。

面對這樣的困境,1919食物銀行自2011年起,透過全台1919服務中心的志工,每兩個月親送一份食物包(市價約3000元)到受助家庭。至2025年9月,總計已透過981個中心,服務超過7.6萬戶次,累計發放34.8萬包,成為弱勢家庭最後的一道防線。而其中王明與阿蘭一家,就是典型的弱勢長者受助戶。

罹癌夫守護失智妻 靠食物包走出絕境

70歲的王明(化名),年輕時開機械工坊維生,甚至曾榮獲經濟部頒發「金頭腦獎」。然而,人生卻在短短退休後數年連遭重創。先是妻子被騙500萬後失智,接著自己罹患胰臟癌3期。不久媳婦竟因投資失利,帶著5歲孫子輕生。而兒子也因受不了刺激,選擇離家。巨大的悲痛與經濟壓力,讓王明一家陷入絕境。
靠著每月15,000元的勞保年金,王明實在難以支應醫療與生活開銷。直到2年前台中愛作伙1919服務中心(太平愛作伙教會)的方順儀牧師來訪,才開始接受1919食物銀行的定期資助,大大減輕生活壓力。
如今,王明每天的工作,就是照顧失智的妻子,並包辦所有家務。雖然辛苦,但他仍堅定地守候在妻子身旁。他總是輕拍她的手說:「沒關係,我會一直在。」一句承諾,勝過千言萬語,也超越所有的苦難。

1919食物銀行 每兩個月由志工親送一份食物包 成為弱勢長者的安全防線
圖: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提供

車禍夫癱瘓妻重傷 食物包讓生活不難過

阿蘭與先生金石(皆化名)皆年近70歲,年輕時為水泥工勤奮打拚,買下房子。沒想到9年前的一場車禍,讓阿蘭雙腳重傷、金石半身癱瘓,兩人從此無法再工作,半生積蓄也因醫療費耗盡。只能靠每月7,000多元的勞保津貼,加上女兒寄來的3,000元補貼度日,生活十分艱難。
還好3年前,透過里長轉介,朴子恩典1919服務中心(基督教浸信宣道會恩典中心)的陳星光牧師開始關心他們,並為他們申請1919食物包。今年6月金石因病過世,家裡只剩阿蘭一人。陳星光牧師表示:「我們除了加強探訪關心、陪伴,也鼓勵阿蘭出門,透過其代步用的電動四輪車,來教會參加活動,讓她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2025年,1919食物銀行預計籌募 2億6400萬元(物資+現金),持續透過全台1919服務中心與11間實體食物銀行,為至少 5,200戶弱勢家庭送上基本生活物資。1919食物銀行呼籲社會大眾踴躍支持,讓更多志工能把食物包送到需要幫助的家庭,特別是弱勢長者家中,讓他們能安享晚年,不再為三餐憂慮。

王明曾榮獲經濟部頒發金頭腦獎
圖: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提供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 長者就業困境嚴峻 1919食物銀行成最後防線

​ 

作者資訊

編輯部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