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亞洲水泥(亞泥)近日宣布,正式通過國際科學基礎目標倡議組織(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最嚴格的 1.5°C 近程減碳目標審查,涵蓋範疇 1 到 3 的溫室氣體排放,成為亞洲第 四家達標的水泥企業。這一公告,在台灣產業界引起關注:過去被視為「碳排重災區」的水泥業,如今躍為減碳轉型的可能圖騰。
亞泥表示,他們早在 2024 年就已提前完成了原本定於 2025 年的第一階段減碳指標,以 2021 年為基準年,到 2030 年目標將在範疇 1 與 2 排放強度下降 22.9%,而範疇 3(價值鏈上下游產生的排放)則設定絕對排放削減 25%。此舉以及他們將「土地相關排放」與「生物能源原料清除量」納入目標邊界,宣示他們非僅在製程端,而希望掌握整條供應鏈的碳足跡。
走進工廠與社區:在場的減碳策略與挑戰
若要真正理解這個「里程碑」背後的張力,就得走進礦場、水泥窯、運輸車輛、甚至鄰近社區。亞泥告訴我,他們不只是調整燃料比例、優化窯爐效率,更將廢棄物轉化為替代原料與替代燃料——也就是把過去看成負擔的「廢棄物」納入生產循環,以降低整體碳足跡。
但挑戰仍舊真實存在:替代原料的品質與穩定性、供應鏈合作夥伴能否同步配合、基礎設施設備改造成本、碳價格或政策風險等,都不是幾句標語就能掩蓋的問題。更關鍵的是,這樣的改變不應只是企業內部行動,而要延伸到承包商、物流商、下游混凝土與建商,形成 「減碳共享責任」的價值鏈合作模式。亞泥強調,他們已將減碳指標納入高層與員工考核機制,也設立「淨零排放小組」按季追蹤進度。
象徵意義與未來觀察點:技術、信任與制度化
亞泥透過這次審查通過,已在媒體與公開報導中獲得多項肯定,例如榮獲「績優企業獎」、「永續行動獎」等獎項,並憑花蓮廠首席副廠長陳志賢獲頒環保部專業獎章,成為對外傳遞訊息的象徵光環。ACC+1
但象徵終究不是落實。未來的觀察焦點包括:這些承諾是否能真正「揭露透明」、接受第三方查驗;在政策/法規變動下,是否需重新修正目標邊界;是否能在公共工程採購端、地方政府與社區層面建立誘因,讓低碳建材進入主流市場。從媒體人角度看,真正有意思的是:當「碳」不只是國家/產業語彙,而成為社區、住戶、工地、工程師日常的一部分時,這種轉型才可能真正從邊緣走進主流。
新聞來源:亞泥
亞洲水泥通過 SBTi 1.5°C 審查 水泥業也要背起碳责任
作者資訊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25-09-27報新聞龍昇社區中秋晚會 熱鬧登場 鄉親齊聚共度佳節
- 2025-09-27報新聞緬懷先哲傳承弘揚中華文化 忠信學校第56屆「祭孔尊師開學+孔子節禮樂祭」隆重登場
- 2025-09-27報新聞2025國際口簧琴論壇登場 跨國交流展現原民文化力量
- 2025-09-27報新聞中捷市政府站微型圖書館 邀暢遊城市漫遊閱讀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