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缺失一籮筐!金管會揭13大漏洞 授信、洗錢防制全破功

銀行缺失一籮筐!金管會揭13大漏洞 授信、洗錢防制全破功

銀行缺失一籮筐!金管會揭13大漏洞-授信、洗錢防制全破功

銀行缺失一籮筐!金管會揭13大漏洞 授信、洗錢防制全破功

金管會2025年上半年金融檢查報告出爐,結果令人怵目驚心!國銀在防制洗錢、授信業務、消費者保護等七大類業務中,共出現13項重大缺失。其中最嚴重的是銀行未確實辦理《銀行法》第72條之2的建築放款限額控管,開戶審查作業更是漏洞百出,甚至出現對資本額低的企業核予「無限轉帳額度」的離譜情況,這些缺失正讓台灣金融體系暴露在高度風險中。

 

銀行在防制洗錢方面的表現尤其令人憂心。

多家銀行在開戶審查作業上嚴重失職,包括未確認客戶是否確實為第三方支付業者就輕易評估為低風險,對新成立且資本額未達驗資門檻的獨資企業,也未查證是否有實際營業行為。更荒謬的是,有些營業登記地址有多家企業設立,銀行竟未查證是否異常,導致帳戶開立不久就有詐騙款項匯入而遭到警示。

 

在企業網路銀行轉帳額度核發方面,銀行作業漫不經心。

檢查發現有銀行對資本額較低的企業核予高額或甚至無限的轉帳額度,這些帳戶後來多被通報為警示戶,顯示銀行的風險控管機制形同虛設。對高風險外籍人士帳戶的控管也欠妥,既未建立異常檢核態樣,也未透過聯徵中心介接取得移民署提供的高風險外籍人士名單進行系統控管。

 

授信業務的缺失同樣嚴重。

銀行未確實辦理《銀行法》第72條之2關於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的限額控管,對放款資金用途不符合法規免計入項目者,仍違規列入免計項目。具體案例包括:資金非用於依《長期照顧服務法》立案的長照機構放款;建築完工後將部分建物出租給非醫療機構的放款;資金用途為購置區段徵收計畫土地,不符合《都市更新條例》規定;以及購置廠房貸款已取得工廠登記,但現況主要用於出租賺取租金收入等。

 

消費者保護方面也問題重重。

銀行對理財客戶投資風險屬性評估作業欠妥適,未確實辦理疑似理財專員挪用客戶款項的監控作業。數位金融業務則出現客戶使用者代號與留存的電子郵件信箱帳號或手機號碼相同,以及客戶線上申辦信用卡時,以簽帳金融卡進行身分核驗等缺失,都未建立適當控管機制。

 

公司治理方面,薪資報酬委員會議事運作不夠嚴謹;

資訊安全則有電腦系統評估作業及防火牆規則設定管理欠妥等問題。這些缺失共同描繪出一幅令人擔憂的畫面:台灣銀行業的內控機制存在系統性漏洞。

 

M觀點

金管會這次檢查結果揭露的不僅是個別銀行的缺失,更是整個金融監理體系的警訊。我們認為,這些問題需要從三個層面著手改善:首先,銀行應該加強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特別是開戶審查和授信業務的把關;其次,金管會應該提高檢查頻率和深度,對違規銀行祭出更嚴厲的處罰;最後,消費者也應該提高警覺,選擇內控嚴謹的銀行往來。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授信業務的缺失,這可能影響銀行體系的穩定性。銀行不應該為了追求業績而放鬆風險控管,否則一旦市場反轉,可能產生連鎖反應。同時,數位金融的快速發展也帶來新的風險,銀行必須與時俱進地更新控管機制。

 

我們建議金管會應該要求銀行在半年內改善這些缺失,並定期公布改善進度。只有透過透明化的監督和嚴格的執法,才能真正提升台灣金融體系的健全度,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閱讀原文

延伸閱讀:

​ 

作者資訊

賣厝阿明的M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