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青
「矇朧」在 Philip Barlow 的作品中,其實可以歸類為一種延伸自「印象派」的當代光影主義(Contemporary Light Impressionism)。
運用淺景深、散(bokeh)效果與顏色的漸層,讓景物脫離具象細節,形成光暈與色塊迷濛的詩意感,反而蘊含著強烈的情緒共鳴。
特別強調光的形態與顏色溫度,某種程度上,抽離細節、更專注在[矇朧]的畫面既有日常感又帶著夢境感。
「看不清卻熟悉」是不是讓你彷彿在雨中凝望著那段往日時光與漸行漸遠的經歷⋯⋯
作者資訊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25-08-22報新聞北投警實習生眼尖識竊嫌 成功協助破獲電纜線竊案
- 2025-08-22報新聞雲林警方破獲「喪屍菸彈」毒窟 查扣5800萬元毒品市值
- 2025-08-22報新聞實踐宗教精神、共創和諧社會 靈鷲山2基金會同獲全國宗教公益獎傳遞共好力量
- 2025-08-22報新聞搶佔就業職場先機並卡位高薪職缺 新竹就業中心8/26邀請30家廠商釋出1,936個職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