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是什麼?品牌經營不可忽視的減碳指標

碳中和

|文/就享知 楊于嫺|原文出處/碳中和怎麼開始做?|首圖/Pixabay


碳中和(Carbon Neutral)是很多國際品牌,像是google、Apple、微軟或台積電等設定的減碳目標;2021年11月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中,包含美國、英國、加拿大、中國等共197國,也完成2050淨零碳排Net Zero的倡議。

2022年三月底發佈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已經規劃把淨零排放入法,結果預計將在近期確認。不論是品牌對供應鏈採購或是目標市場政府法規的減碳要求,把「碳中和」當作目標,已經是企業無可迴避,必需要做的事。

碳中和是什麼?

碳中和Carbon Neutral,或稱淨零排放二氧化碳Net zero CO2 emissions。是指企業或組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特定的衡量時間中,透過各種減碳方式(如:製程改良、減少原物料浪費、更換節能設備,或提升能源使用率等),將排放的二氧化碳正負抵銷/抵換,達成二氧化碳的平衡,也就完成「碳中和」。

碳中和目標
碳中和已經是企業無可迴避,必需要做的事。/圖:Pexels

碳中和3大步驟

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公布的「碳中和實施與宣告指引」和英國標準協會BSI所制定的「碳中和實施標準」PAS2060的內容,碳中和是需要經過碳盤查、碳減量及碳中和(抵換)等三步驟。

完成三步驟後,最後需由第三方的公證單位確認驗證,才能對外宣告企業是符合碳中和的標準。

步驟1╴碳盤查:量化碳足跡

確認碳盤查目標

企業/組織要開始減碳,可依據企業本身的特性,並了解整合各種利害關係人對減碳的要求條件,如品牌客戶、產品市場,和企業工廠所在地的政府法規,選擇要進行碳中和的主題和範圍項目(如,組織、專案或產品等),建立碳盤查的組織邊界報告。

進行碳盤查工作

確認碳中和的範圍和計算項目後,就要透過碳盤查的工作,也就是利用國際認可的標準和科學方法,了解本身的排碳狀況。利用數位系統軟體工具,協助企業更完整的計算出直接和間接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量化整體的碳足跡。

相關國際標準:組織型碳盤查ISO14064、產品型碳盤查ISO14067、能源管理ISO50001。

擬定碳管理計畫

完成碳盤查工作後,確認企業/組織的碳排狀況,並找出高碳排的熱點。設定短中長期各階段的時間和目標(通常短期目標的時間為一年),依據碳中和的主題和項目,展開碳管理計畫行動計畫,並逐步落實。

相關國際標準:科學基礎減量倡議SBTi、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揭露架構(TCFD)。

步驟2╴碳減量:進行減量措施

依據碳管理計畫的減碳執行項目內容進行,可能會包含對企業內部和對外的供應鏈減碳要求。企業內部的減碳方式大致有下面四種:

  1. 製程改善:生產製造過程的效能提升,降低各種浪費。
  2. 能源轉換:提升能源使用效能,或轉化能源種類(如:自行建置像是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或購買綠電等)。
  3. 循環經濟:從產品設計的源頭增加減少廢棄物產生(Reduce)、重複使用(Reuse)和回收再利用(Recycle)的3R概念、物料採購條件納入可回收/可循環材料的要求、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再利用(如:利用碳捕捉CCU技術,再利用二氧化碳等)等。更多說明,將在《循環經濟,達成「碳中和」的策略之一》文章中說明。
  4. 供應鏈:要求供應鏈同步進行減碳措施。

步驟3╴碳中和:進行碳抵換

碳抵減:當已進行碳減量的工作,但仍有無法減少的溫室氣體,則可考慮利用購買國際上合格的碳權/碳額度,以碳抵換的方式達成「碳中和」。

宣告碳中和:完成驗證

「碳中和」的宣告,可依據品牌客戶、投融資的金融機構等利害關係人或企業本身的要求,選擇採用由第三方驗證機構查證(independent third party certification)、其它機構確證(other party validation)或自行確證(self-validation)的方式,進行「符合性聲明 QES(Qualifying explanatory statement)」,才能算是正式宣告達成碳中和。

碳中和目標就在眼前,現在就應該開始減碳計畫

當google、Apple、微軟或台積電等世界品牌都把「碳中和」當作對供應鏈的要求,歐盟在2026年就要收取碳稅,減碳是必須積極面對的議題,企業更應該把「碳中和」當作本身需要達成的目標。

「碳中和」的第一步是「碳盤查」,也就是將碳足跡量化成可以計算的數據。「碳盤查」要怎麼做呢?有哪些要注意的關鍵項目?將在《數位科技如何協助企業進行碳盤查?》內容告訴你!

 

學習更多行銷人文章
什麼是碳中和?會產生什麼影響?企業與碳中和的關係探討
什麼是ESG?包含哪些範圍?企業該如何執行ESG?


|本文由就享知平台授權提供,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未經原作者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