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covery書評】假分享之名行侵略之實?《分享經濟的華麗騙局》讓你看清商業真相!

「成為 Airbnb 房東並賺取收入,來為自己的興趣和需求買單!」

「自己決定工作時間,賺取所需的酬勞!」

點開 Airbnb 和 Uber 的官網,這兩家因「分享經濟」模式創業而聲名大噪的新興企業,不約而同地以「決定自己的工作與收入」為號召,吸引個人工作者一同加入共享行列。

分享經濟從「我的就是你的」,變成「你的就是我的」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在近年熱烈的討論聲浪中,分享經濟一詞彷彿已是新商業模式的成功典範,越來越多仿效者追隨 Airbnb 和 Uber 腳步,發展出各種「隨選」服務。但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分享經濟真如表面所言創造互利共生,抑或只是眾人理想中的烏托邦?

圖一、分享經濟真如表面看來那麼理想溫馨?

圖片來源:wikipedia

科技、政治和經濟評論家湯姆.史利 (Tom Slee) 在《分享經濟的華麗騙局》一書中,明確點出「分享經濟」一詞的矛盾在於,分享應視為一種非商業性的社會互動;而「經濟」指的卻是市場買賣­­-出於利己的金錢交易以換取物品或服務。

圖二、本書為科技經濟時代省思必讀

圖片來源:大雁文化提供

從此便可窺知其中的弔詭之處,無論它被稱為「共享經濟」、「零工經濟」、「協同消費」還是「隨選經濟」,其實都指同一件事,並期望以共享經營利益為願景。然而史利指出,太多具有野心的跨國公司,利用龐大資金挑戰成規,並以新科技使得勞動力汰舊換新,讓「我的就是你的」慷慨思維,反成了「你的就是我的」自利思維。他指出,

分享經濟是一種理想,也受到許多倡導科技改革年輕族群的擁戴。但更多是以這些理想打造龐大的私人財富,腐蝕真實的社會,鼓勵更多名目的消費主義。

屏除分享經濟中常令人詬病的交易保障與安全問題,光從分享經濟一詞的根本概念來看,在溫馨的行銷宣傳話術之下,分享經濟中的生產者背後,其實往往被企業的資本主義黑手所操控,而且更不受到管制。

根據華爾街日報一篇報導指出,分享經濟模式除了幾家耳熟能詳的大公司之外,幾乎少有幾家平台真正賺到錢;而一位在美國擔任 Uber 司機的男子表示,起初曾覺得自己像老闆,但由於不能自由設定車資,還得受嚴格的評分系統規範,才發現已慢慢被 Uber 所操控。

圖三、Uber 一直以來爭議不斷,各國抗議示威群眾陸續走上街頭

圖片來源:wikipedia

分享只是「理想」?金錢怪獸早已吞食你我

新科技思維的成長,連帶讓創新的商業模式百花齊放,而分享經濟的初衷本是為了善用閒置資源給予需要的使用者,使雙方皆能取得各自所需。然而那些靠著新興網路科技擴張成長的公司,一旦在商業市場中嚐到營利甜頭,都變相成了包著「共享」糖衣的科技包租婆。

著名的科技創投家安德森 (Marc Andreessen) 曾說,「軟體正在吃掉這個世界」,快速變革的網路新興文化,導致市場的急遽變遷。史利表示撰寫此書目的,不是要讓人對共享服務懷有戒心,因為問題在於中飽私囊的企業本身、也來自於金錢利益。新科技思維或許可以帶來更美好的生活,但也帶來更多的衝擊,「科技無法提供捷徑以處理複雜的社會問題,或解決由來已久的社會衝突。」此書顛覆了永續及平等推崇者的理想,揭開光鮮亮麗的新創公司背後,不為人知的祕密,也讓讀者深思,分享經濟是否早已扭曲變質?當我們快樂地以為自己能夠掌握主導權,卻不知無形之中,早已墮入一場華麗騙局!

主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