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突破框架,也是漸進式的抄襲—AIC 2016年論壇-NEXT想向下一個世代

創新,玩轉創意,是近幾年全球都一直持續在推動的,所謂的「自造者」一詞是來自英文的Maker一詞,中國譯為「創客」,指的是任何可以自己「動手做」東西的人。這個範圍很廣,從小孩到老人,人人都能是自造者:做出一個模型是Maker,煮出一道料理是Maker,甚至小小孩用沙堆出一座城堡也是Maker,這些發明或創作雖然看似簡單,但許多創意與偉大的發明,往往就是出自於這些不經意的發想中,因為從生活中,你就已經在激盪大腦,並且親身去實踐出來。而Maker的精神,是透過開放的知識與技術上的交流,將這些能力發揮出來,製作出能讓世界更美好的東西。

在台灣,也有越來越多自造者運動(The Maker Movement),透過這些活動、聚會,讓這些自造者互相交流,激發出更多點子。其中,Maker Faire每年都吸引許多科技愛好者、工藝家、教育家、業餘愛好者、學生等前來共襄盛舉,宛如一場超大型DIY成果發表會,並讓他們展現、分享所作與所學。

但想要有創意,該如何培養?有創新的點子就能創業嗎?美國創新中心(AIC)是由美國在台協會,與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共同合辦經營,也針對「創新、創業、數位化、文化和設計」四大主軸不斷努力推動。為了因應創新創業及iOT互聯網趨勢,舉辦了「AIC 2016年論壇-NEXT想向下一個世代」活動。

圖一、台大創新設計學院講師詹魁元,正在為大家說明有趣的課程

P1330021

圖片來源:Yvonne H.拍攝

會中請到了IBM資深軟體工程師、台大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講師、Make國際中文版副總編輯、台灣微軟雲端事業發展副總經理等多位講者,和大家談自造者趨勢、創業觀點及探討大數據應用的創新思維。

其中和沛科技創辦人暨總經理翟本喬,談到創新時,認為創新,就是突破框架,也不代表要毀掉一切從頭來過。抄襲,何嘗不是一種創新?只是看你抄的夠不夠漂亮,因為許多漸進式的創新,往往都是抄襲式的創新。誰的Idea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做得最漂亮,才符合市場價值。至於何謂「框架」呢?他指出以下四點:

1.標準與制度
2.習慣
3.隱含假設
4.現實限制

標準與制度,可以是企業制度、教育制度(標準答案)或商業遊戲規則,在這些制度中,我們被畫地自限,導致往往以舊有思維去面對問題而跳不出框架。如台灣學童從小受到的教育是不停的考試,但考試的目的為何?是為了得到高分,還是幫助我們理解?在選擇題測驗中如果有一個選項是「我不知道」或「我確定我是對的」,選了還能得一分,你會選嗎?翟本喬拋出這個問題,也希望更多人能思考,考試的本質究竟為何?是不是這樣的框架限制了我們的思考?

他也鼓勵從生活上開始建立創新思維和態度,而不一定限制在工作上。比如飲食,嘗試去吃新餐廳、發明新的吃法,這些都是一種創新,「創新是一種態度,不是一種制度。永遠不要怕犯錯,因為沒有犯錯的機會,就沒有成長的機會。

很多人談到創新都會想到美國,但其實在台灣,也是有很多創新的點子卻沒受到重視,或者是說,台灣人對自己太沒自信。Strawbees台灣區負責人James就告訴大家,其實台灣人很棒,但是自己都沒看見。他從美國引進的兒童創作玩具Strawbee被評選為2014年最佳兒童產品設計之一,利用簡單的塑膠片和吸管,就能做出風箏、機器手、兔子等各種不同作品。James從小在美國長大,回來後發現台灣教育的死板,實在抹殺了許多台灣人的創意,因為美國人之所以有源源不斷的idea,就是因為夠crazy!除了夠瘋、敢玩之外,還要對自己擁有超乎常人的自信,雖然似乎會被認為「自我感覺良好」,但這其實就是台灣人最缺乏的。

圖二、頭戴上Strawbee的James正在向大家展示

IMG_1883

圖片來源:Yvonne H.拍攝

創意就是從生活中開始,且人人都能是自造者,無論受到怎樣的限制,都不能當作藉口。如果夢做得再大點,將創意發揚光大,想要創業當老闆,首先當然得要有一個好的想法,並且讓它變成一個產品,保證使用者一定喜歡,能夠讓你賺大錢。仔細思考過失敗的可能及解決方法後,就去做吧,因為如同翟本喬所講:「唯一可以確保你的夢想不會實現的方法,就是你自己放棄。」

 主圖來源:visualh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