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永續議題日益受到重視的此刻,花蓮縣今年以一系列跨領域的永續發展活動,再次展現地方治理的前瞻視角。不同於一般僅以講座、宣導為主的傳統模式,此系列活動刻意走出教室、走進土地,串聯部落文化、農業生態與城市治理,以多樣體驗模式,重塑民眾對永續教育的感受方式。
本篇目錄
部落體驗:永續不再是指標,而是能被觸摸的生活態度
在吉安鄉舉辦的「獵饗之道」活動中,永續不再以教科書語言呈現,而是透過採集、製作與親身參與的方式進入民眾生活。許多青年與家庭在導覽員帶領下,從採月桃葉、製作竹筒飯,到搗麻糬與部落編織,首次意識到永續其實存在於傳統智慧中。
活動中,參與者透過親手製作與分享,從食材的珍惜、器物使用的循環性,到文化內建的節制精神,都逐漸理解永續並非遙遠的國際指標,而是最貼近生活的態度。

生態農場:在科技與自然之間,看見循環經濟的未來
在壽豐的生態農場裡,永續教育以科技與自然交織的方式呈現。參與者從溫室感測器、魚菜共生、水耕循環系統等示範場域,看見農業如何在面對氣候變遷時仍能維持環境友善的生產模式。
在導覽員帶領下,民眾以步行方式進入自然場域,透過觀察植物、土壤與農地配置,理解循環經濟如何在農業裡被實際落地。透過親手調配土壤、栽種萵苣,參與者不只是「聽懂」,而是「做懂」永續農業的核心精神。

達基力部落屋:文化讓永續說話,故事讓自然被理解
達基力部落屋以文化與自然的深度互動,建立永續的另一種想像。在導覽帶領下,民眾走進山林,觀察漂流木創作、自然材質運用與環境共生的方式;在餐桌前,品嘗以部落自種作物與野菜烹調的料理,理解永續飲食如何與土地緊密連結。
在編織、手作與故事分享中,參與者從苧麻纖維到傳統紋樣,看見文化如何以最環境友善的方式被代代延續。

城市夜觀:重新看見人與野生動物共存的城市
而在美崙溪與北濱公園進行的夜間生態行動,更是本系列活動中最具突破性的一環。民眾透過影像認識狐蝠,再以不干擾的方式觀察牠們的夜行軌跡,理解人類行為如何為野生動物創造生存空間。
這不僅是自然教育,更是城市治理的新視角——透過行為調整實現真正的「友善城市」。
以跨局處協力打造永續閉環
本系列活動背後並非單點推動,而是花蓮縣政府透過跨局處協力、專家諮詢與永續指標檢視,共同形成的整體治理策略。縣府以「藍天沃土、森川里海」為基礎,結合低碳旅遊、資源循環、淨零轉型等方向,使永續行動從教育、環境、產業到文化形成完整鏈結。
透過活動現場的民眾回饋,縣府也得以滾動式調整後續政策,使永續治理具備持續進化的能力。

花蓮示範永續行動新視角:永續不是政府任務,而是土地與人的新關係
透過這一系列跨領域行動,花蓮成功讓永續從理念轉為實作,從政策變成全民參與的生活行動。不僅展現地方創新,也為永續教育提出嶄新觀點——
永續從來不是一套課程,而是一段旅程;
它存在於土地、文化、自然,也存在於每一個願意付出行動的人身上。
作者資訊

- 歡迎成為《行銷人》合作夥伴,若有任何文章授權、尋求報導及投稿的需求,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25-11-20合作專欄花蓮以跨域體驗打造永續新典範 – 從部落、農場到城市夜觀 翻轉全民對永續行動的想像
- 2025-10-15合作專欄年輕世代都在拍什麼?TikTok 短影音掀起自我表達潮流, 五大安全功能同步守護
- 2025-09-16旅遊美食東引小吃店三地飄香 堅持用心打造每一碗好味道
- 2025-06-05旅遊美食正宗馬祖味回歸!東引小吃店內湖店 6 月 5 日盛大開幕












-366x243.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