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晉升台灣區負責人 台灣青年以一打十連韓國企業都讚嘆

許多畢業生常會問,第一份工作究竟到大型企業好,還是到新創公司佳?台灣這位不到 30 歲的年輕人,他用實習生身分加入南韓新創軟體公司 JANDI,短短幾年躍升台灣區負責人!

跨國+新創+遠距」是他工作最大特色,他如何在快速變動的工作環境,以一打十,讓韓國總部放心把台灣市場交給他經營?

新創公司決策非常快速,大公司專案可能是用周、天來計算,但這邊是用每小時為單位在變動。「快」是特色,但也是壓力來源,JANDI 工作訓練我在思維、決策上學習抗壓—曹凱閔

JANDI台灣區負責人曹凱閔

七年級生勇敢尋夢 休學實習走出舒適圈

曹凱閔一路從師大附中、政大會計,再到臺大商學碩士畢業,求學成績亮眼,是台灣普世評價的「模範生」。但越會讀書的人,思考未來時,其實心裡反而越徬徨。因為掌聲是別人給的,但人生只限自己獨享。

看著周邊同學紛紛去四大會計實習工作,他捫心自問,工作領域除了會計、財金,還有哪些可能性?這股聲音不斷浮現,質疑不斷上漲,直到研究所碩一那年爆發。曹凱閔主動選擇休學一年,把自己「拋」到職場,挑戰自己的能耐極限。

他實習的管顧公司,那年到中國廈門、上海設點,他跟著另一正職員工,兩個人到人生地不熟環境,初嘗創業所謂何物。「尤其在異地工作,要鼓起勇氣去做過去不敢做的事。那年我體驗過小至辦公室文具採買,大到跟台灣董事長討論營運方向。這個經驗讓我找第一份工作時,沒有選任何一家大型企業,而是立定新創公司。

從實習生到負責人 快速墊高工作決策視野

實習一年後,曹凱閔回台灣完成碩士學位。求職時看到 JANDI 招募,他剖析這間做「企業通訊軟體」的新創公司很特別。總部公司在韓國,但日本、台灣有設辦公室,團隊成員相當國際化,有美國、韓國、日本、馬來西亞人。跨文化屬性,在共事過程偶而會發生一些趣事。

總部成員不會說中文,我不會說韓語,大家用英文討論時,非母語使用者在溝通,經常會發生許多誤解。就有來自美國的成員看我們對話紀錄,明明各自談東西不一樣,不曉得你們竟然可以溝通,而且還能得出一些好的結論…

JANDI成員組成多元

既新創又能跟跨國成員工作,對曹凱閔來說,是挑戰也是樂趣。加入後用實習生身分,再從行銷總監到台灣區負責人,工作職稱改變,就可一窺曹凱閔短短幾年,工作經驗不斷向外擴展,同時不停墊高視野。

去年公司更經歷組織重整,曹凱閔工作項目跳脫單純的行銷視野。他工作向度延伸到開發拜訪客戶,了解用戶體驗。同時也要回饋意見給韓國工程師做產品優化、做行銷文案廣告投放,甚至回應台灣使用者的客服意見等。扛起的責任可見一斑。

當我從行銷延伸到客戶服務、業務開發,我才發現用戶體驗是如此重要,做業務市場推廣有哪些眉角…

跨文化工作的觀察 遠距工作者更需主動溝通 

長期跟韓國總部共事,曹凱閔也發現韓國人工作上仍保有長幼尊卑文化,「從他們行為、互動過程明顯感受到,一定是等長輩說完話,晚輩才會進而分享自己觀點」,職場上的「禮貌」文化展現比台灣更透徹。

不過身為遠距工作者,曹凱閔在台灣,其他成員在韓國、日本、新加坡,「我每天就算再忙,擠也要擠出時間主動跟他們對話」。他認為不論在新創團隊或遠距工作,絕對要主動發言,不能讓他們忽略你。甚至有時韓國團隊內部有討論結果,他們不會主動告訴你決策,「遠距工作不代表逃離,反而是你更要參與其中,才有辦法遠距」。

JANDI 經常拜訪客戶,深入了解產品使用心得

對於職涯發展規劃,曹凱閔未來中長期欲嘗試 B2C 營運、實體產品的新創公司,藉多方嘗試找到挑戰舞台。這位台灣七年級生,他沒有沉溺小確幸,他代表的是台灣這一代年輕人,不走對岸那套鋒芒畢露的狼性,反而靠沉穩底氣,依舊能打出自己一片天。

延伸閱讀:她見證台灣紡織興衰 郭雅慧樂當品牌經紀人助傳產轉型

作者資訊

特約記者 陳薪智
特約記者 陳薪智
記者生涯主跑科技、電商、網路行銷產業,採訪累積超過 500 位國內外企業 CEO、新創企業創辦人、專業經理人。撰寫文章散見各類媒體,三立新聞、蘋果日報、聯合新聞、風傳媒、DIGITIMES、數位時代、CIO經理人、Meet創業小聚、癮科技、Cmoney、La Vie行動家、SmartM、品牌志等。品牌主或創業者,你想分享故事,歡迎來信接洽合作: [email protected]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