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靜音/高雄報導)全國 278 處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每年吸引超過 200 萬人次走入山林、濕地接受環境教育。國家環境研究院宣布「旗山糖廠社區環境教育中心」,今日成為全台首處完成完整碳足跡盤查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這是我國《環境教育法》自 100 年 6 月 5 日施行以來的重要里程碑。

國環院院長劉宗勇表示,對民眾而言,環境教育是一段親近自然的旅程;但從國家視角來看,這龐大的移動與學習量也代表環境教育本身同時存在碳排放。如何在推動永續教育時兼顧減少活動碳足跡,正成為邁向 2050 淨零轉型中的新課題。

為使環境教育從理念推廣邁向行動實證,國環院首次將國際通用的碳足跡標準導入教學現場,協助環境教育場所盤點電力、冷氣、教材、交通與廢棄物等排放來源,並與國家淨零政策中的排放盤查與供應鏈碳管理接軌,使環境教育真正走向可量化、可管理的永續行動。

劉宗勇表示,在此轉型中,「旗山糖廠社區環境教育中心」成為全國首處完成完整碳足跡盤查的場所。團隊依循 ISO 14067 標準拆解每堂課程,從範圍界定、教材盤點到活動紀錄與排放計算,共八大程序,從零建立課程層級的量測方法。團隊以「既然談永續,就該從自己做起」為核心信念,投入心力完成這項艱鉅的工作。
他說 ,盤查揭露環境教育課程的排放結構,「旗山糖廠社區環境教育中心」113 年共提供將近 2 萬人時課程,每人每小時平均排放 0.68 公斤二氧化碳當量(CO₂e),全年約 1.31 萬公斤二氧化碳當量,其中 83%來自電力使用,相當於機車環島4,300 趟,或 15 戶家庭一整年的用電排放,這些數據讓改善方向變得具體,包括導入節能設備、調整場所動線、減少一次性耗材,並在教材中強化能耗與排放概念,使學員理解日常行為與減碳的連結。
量化也帶來教育啟發。例如「香蕉全身都是寶」課程原以植物吸碳為主題,但盤查後發現香蕉樹在生長、搬運與堆肥過程仍會排放二氧化碳。團隊因此重新調整教案,使教材從抽象概念轉向科學事實, 讓學習更貼近真實世界,推動環境教育從說理走向以實證為基礎的減碳科學。
劉宗勇進一步表示, 這份成果也吸引企業界注意。隨著 ESG、CSR 與永續供應鏈成為企業核心,已有國際知名科技企業主動尋求具碳足跡量化能力的環境教育場所作為員工訓練與家庭日合作夥伴。當場所可提供可量化的碳資料與低碳行旅設計,不僅提升教學品質,也協助企業展現永續績效。
劉宗勇同時指出,「旗山糖廠社區環境教育中心」的成果象徵臺灣環境教育邁向科學化與可管理化的重要里程碑。未來將持續推動示範,使環境教育場所從理念倡議者成為以數據落實減碳的永續行動者,讓教育真正為臺灣的淨零未來留下可追蹤的永續足跡。(圖/記者李靜音攝)
作者資訊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25-11-19三星傳媒南科新創向前行!產官學齊聚助攻 創業團隊再進化
- 2025-11-19三星傳媒18歲西點國手沈承佑備戰國際賽 以甜點實力展現臺灣技藝
- 2025-11-19三星傳媒「巡護八號」遠洋漁業巡護任務凱旋 管碧玲迎接感謝守護海上漁民
- 2025-11-19三星傳媒「2025亞馬遜港都創新日」啟動 高市府攜AWS打造亞洲金融創新示範場域












-366x243.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