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53歲呂先生搬運時愈來愈容易失誤,58歲何女士則語言表達常出現斷片,兩人經檢查後確診「年輕型失智症」。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台灣失智人口逐年攀升,低於65歲即發病的「年輕型失智症」比例更不容小覷。專家提醒,這並非單純健忘,而是疾病早期警訊,應及早就醫檢查。
羅東博愛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主任劉競雄指出,阿茲海默型失智症與腦內類澱粉蛋白異常堆積有關,會引發神經退化與認知障礙。年輕型失智症患者除記憶障礙外,更常出現語言困難、行為改變與判斷力下降。該院近期引進衛福部核准的「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新藥」,透過清除致病蛋白來延緩病程。臨床數據顯示,18個月治療可減緩約三至五成退化,並爭取近8個月自主生活期,讓病人看見希望。
醫療團隊同時建立跨部門整合模式,由神經內科醫師評估適應性,藥師與護理師監測副作用,影像醫學科透過MRI追蹤,失智個管師協助日常追蹤。院方也推動「社會處方箋」,鼓勵病人參與社區活動、藝文課程、運動與共餐,讓治療從醫院延伸到生活,並結合生活型態醫學,打造完整的照護藍圖。院長王文斌強調:「失智照護不只是治療疾病,而是全人、全期健康的守護。」
新聞來源:羅東博愛醫院
作者資訊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25-09-17報新聞2025基隆美食盛典-黑白壽司賞9/20盛大登場
- 2025-09-17報新聞秋日淡水最浪漫!從紅毛城到淡江大橋 入住金鬱金香酒店享美食+藝文體驗
- 2025-09-17報新聞U+ 營養強化調理包登場 一餐搞定美味+健康
- 2025-09-17報新聞TAF 聯盟倡議「由口進食」 18 家企業共推質地調整食品